跳至主要內容

三月十五日 網上直播講道:《從彼得看生命的更新與改變》- 麥家輝牧師


網上講道:
《從彼得看生命的更新與改變》- 麥家輝牧師


引子
如何突破思想上的框框?難道要玩腦筋急轉彎嗎? 每一個人的思維和做事上都有限制的地方。這些限制在成長和經歷中形成,正面來說是幫助我們在安全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但是也會形成生命中不能突破的障礙。

經文
使徒行傳十:9-20;十一16-18

9第二天,他們走路將近那城,約在正午,彼得上房頂去禱告。10他覺得餓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預備飯的時候,彼得魂遊象外,11看見天開了,有一塊好像大布的東西降下,四角吊著縋在地上,12裏面有地上各樣四腳的走獸、爬蟲和天上的飛鳥。13又有聲音對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14彼得卻說:「主啊,絕對不可!凡污俗和不潔淨的東西,我從來沒有吃過。」15第二次有聲音再對他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俗的。」16這樣一連三次,那東西隨即收回天上去了。17正當彼得心裏困惑,不知所看見的異象是甚麼意思時,哥尼流所差來的人已經找到了西門的家,站在門外,18喊著問有沒有一位稱為彼得的西門住在這裏。19彼得還在思考那異象的時候,聖靈對他說:「有三個人來找你。20起來,下去,跟他們同去,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他們來的。」

16我就想起主的話如何說:『約翰用水施洗,但你們要在聖靈裏受洗。』17既然神給他們恩賜,像在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時候給了我們一樣,我是誰,能攔阻神嗎?」18眾人聽見這些話,就不說話了,只歸榮耀給神,說:「這樣看來,神也賜恩給外邦人,使他們悔改得生命了。」

講道撮要

1. 第一次向外邦人宣教
使徒行傳十章聖經非常重要,記載彼得親自向外國軍官哥尼流傳福音,第一次真正影響到外國人。雖然第八章提到福音傳到撒瑪利亞,可是撒瑪利亞不是純外國人,而是以色列人跟外邦人混血的。第八章下半段的埃提阿伯的太監,影響力也只是限於北非一角。

2. 傳統的猶太教信徒跟彼得的爭辯
使徒行傳十一章:使徒和在猶太的眾弟兄聽到外邦人也領受了神的道。2等到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禮的信徒和他爭辯,3說:「你竟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當中,和他們一同吃飯!」

當時羅馬地區包含歐亞非一些非常精華的地方,如果百夫長得救,因著他羅馬人的緣故,他就會很快地把福音傳到不同的地方和種族,因此在福音的策略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當時的猶太人普遍的觀念是,如果任何外邦人要信上帝,必須歸化成為猶太人,才能得到神的喜悅。因此,當彼得傳教給哥尼流這時,令到很多抱有傳統觀念的猶太人非常不安,還引發了爭辯。

爭辯一詞是非常嚴重,含有吵架的面紅耳熱、吵耳的意思。可見彼得這次是做了一個非常重要且獨特的決定。當時的猶太人認為如果外族人想信奉耶和華為神,需要歸化為猶太人。很多重視摩西律法的猶太教信徒對於彼得這個做法非常不滿。彼得當時是做了一個零的突破。零的突破是最困難的,例如麥牧師第一次從岸邊游到浮台,第一次無法腳踏實地,一股莫名的恐懼突然襲來,一邊游泳一邊要輕聲呼救。

3. 耶路撒冷會議
這導致了之後的耶路撒冷會議。使徒行傳十五章:1有幾個人從猶太下來,教導弟兄們說:「你們若不按照摩西的規矩受割禮,不能得救。」2保羅和巴拿巴跟他們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和辯論;大家就決定指派保羅、巴拿巴和本會的幾個人,為所辯論的事上耶路撒冷去見使徒和長老。

會議的議題就是討論究竟人是否一定要遵守摩西律法和接受割禮才可以得救?

4. 如何突破個人和教會的框框,並且得到神的喜悅
使徒行傳十:9 - 彼得還是非常注重猶太教的教導,在下午的時候禱告(約三點)。神先讓哥尼流看見異象,然後才讓彼得看到異象,用以啟示彼得祂的旨意。神的旨意是非常有意思:
猶太教不許吃不潔的食物(利未記十一章),更加不許吃外邦人手拿過的東西。

神藉此異象,從天上降下大布,上面充滿不潔之物,用以改變彼得的觀念,以致教會可以有零的突破,把福音傳給外邦人。(23:21)。如果沒有這個異象,今天你我都不可以成為基督徒。因為神的心意就是要突破猶太人的框框。

5. 彼得對異象的回應
彼得對異象的回應是合理但是又荒謬的。十章記載有聲音命令彼得起神,把不潔之物宰了吃,碰巧彼得又剛好肚子餓,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神按照彼得肉身的需要教導他一個屬靈的功課,這個不是一個提議,而是一個命令。彼得稱呼那個聲音為“主”,但是卻違抗祂的命令(這是不可的!- 14節)。不可的意思有強烈,抗議的意思。15節:神重申神所潔淨的,不可當做俗物,這代表彼得真實知道那聲音是神,可是他仍然拒接遵行神的命令,因為彼得受自己文化背景的影響很深

宣教也是文化與文化間的衝突,如何令別人把自己文化中不合聖經的環節伏在聖經真理之下,是長久的難題。

今天,我們有沒有在崇拜中稱呼神為我們的主,卻選擇性的服從神的命令?聖經裡面很多命令,也附帶恩典。例如傳福音,有沒有教徒 / 教會不傳福音?

麥牧師在搞佈道會的時候,發現講者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中間有沒有聖靈。於是麥牧師就跟正在服侍的長者中心的管理者申請,每逢星期三跟長者傳福音。佈道會最困難的是呼召的時候,因為沒有下台階。可是從大使命的層面來說,宣教士理所當然的,並且帶有應許,就是掌握天上地下的權柄那位必與我們同在,可是前提是教會要實踐大使命。

如果不去實踐大使命,就會帶來內耗,因為如果不往外望,就會往內望,看到很多問題,雞蛋裡面挑骨頭。佈道是教會活力的所在,有了神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神的

雖然彼得的行為很荒謬,但是這種荒謬的事天天發生在信徒的身上

6. 彼得反應的理由
彼得抗辯的理由,是因為他從來沒有吃過不潔的東西。從來沒有吃過,但是要吃第一下,需要很大的勇氣,例如吃榴蓮。如果今天神吩咐你做一些你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你的反應會是如何?

麥牧師的哥哥首先信主,然後努力帶麥牧師回教會。麥牧師小時候非常害羞,上課的時候明明懂得計算數學問題,但是當老師喚到麥牧師的名字讓他解題,卻因為害羞而無法回答老師。如何突破個人的框框呢?

神的旨意其實是可以讓你突破很多個人的框框。例如小時候害羞的麥牧師,因為不想當聚會主席而不想上教會,今天卻成為了牧師。

彼得還利用了舊約聖經的理由(俗物、不潔淨),神自己的說話來抗辯。彼得是在堅持猶太人的傳統,理由好像非常充分。那麼,究竟是神重要,還是神的話重要?聖經無法包含教會所要做的決策的全部內容,神要我們藉著聖經去認識祂,敬畏祂,因為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原文意思是中心,不是智慧的的初階)。林後3:6也有類似的說話: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

今天我們有沒有好像彼得一樣,根據聖經去討論問題?還是我們根本不熟悉聖經?

今天我們服侍的對象是主,還是自己主觀地解讀聖經的內容?

7. 彼得兩次生命的突破

1. 彼得的豪情及自負:彼得以為自己不會離棄耶穌,可是也在雞啼前三次不認主,讓他認識到自己的軟弱

2. 彼得與不潔之物的異象:讓彼得認識到神的心意 ; 彼得在寫彼得後書的時候,寫道(神)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正是有可能受到這個異象的啟發,因為“人”是包括外邦人

8. 習慣的養成

1. 科學家說要養成一個習慣,需要做六十六次

2. 麥牧師因為中央肥胖以及脂肪肝而知道需要減肥,在飲食和運動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變,減了十八公斤

3. 今天的個人或者教會有什麼習慣限制了我們,限制了教會的發展,我們如何回應神要我們做新事?


講道鏈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lKT5m3H0V0&feature=youtu.be

留言